昨天下午,記者聯系上了蘇州絲綢博物館的書記王晨。王晨為記者詳細介紹了宋錦的歷史,王晨說:“宋錦,因發展于宋代而得名,其主要產地在蘇州,故被稱為”蘇州宋錦“,是繼蜀錦之后中國出現的又一錦類絲織品。宋錦雖形成于宋,但盛于明清兩代,在技術工藝上源自蜀錦,以致不少花色品名也基本相同,如八達暈錦、天下樂錦、方勝宜男錦、盤球暈錦等,只是產地不同而已”。
“宋錦的用途挺多,除了能夠制作APEC領導人的服裝外,還大量用于書畫卷軸類工藝裝裱之用,品種有四十多種!”王晨說。
據《絲繡筆記》卷下記載,宋皇室規定,對文武百官按職位高低,穿著不同的宋錦服裝,共計七等。宋朝統治者還把錦作為向異族納貢求和的禮品,同時又規定民間不許私運販賣及生產,所以現實中,考古或傳世所發現的宋錦很少。
王晨告訴記者,宋錦根據織物的結構和原料組合及織造工藝的不同,分為大錦,匣錦和小錦三大類。其中,大錦是宋錦最具代表性的品種,體現了宋錦高超的技藝;匣錦是宋錦中變化出的一種中檔產品,在結構上與大錦完全不同;小錦系宋錦中派生出的另一種中低檔產品,在結構上為單層織物。“實際上,我們習慣上所指的宋錦就是指大錦。”
宋錦的圖案也是變化多端,其中傳統的就有四五十種,王晨說。以變化的幾何形骨架、滿地布局為主要特征,以中國傳統的祥花瑞草、八寶紋為主要題材,構圖精細秀美,配色古樸雅致,球路紋、定勝四分紋、金錢如意紋、八達暈紋、六達暈紋、四達暈紋、龜背紋、盤絳紋等均為具有代表性的紋飾。
2009年,宋錦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王晨告訴記者,蘇州絲綢博物館館開展宋錦保護傳承工作已有多年,在技藝傳承和復仿制研究上積極努力,同時也選擇一批明清時期宋錦精品開展仿制研究性生產。該館以《姑蘇繁華圖》為藍本設計的“宋錦·姑蘇繁華圖”工藝畫;配合蘇州博物館“衡山仰止-文徵明書畫展”設計的文徵明“行書七律二首”宋錦工藝畫,均深受好評。
隨后,記者聯系到了蘇州錢小萍古絲綢復制研究所總經理沈之嫻,她告訴記者,蘇州宋錦與南京云錦、四川蜀錦并譽為我國“三大名錦”,沈之嫻介紹,宋錦相對其他兩者質地更為輕薄、紋樣細膩、色彩運用更為暗雅,“就以云錦做比較,云錦顏色亮麗,配色大膽,顯得富麗堂皇,在中國古代多用于皇宮貴族,而傳統的宋錦講究色彩和諧,用色相近,單色較多見,但在單色的基礎上又會織出一些暗花紋,既不張揚,也不單調,就像一位小家碧玉的女子,端莊素雅。”
沈之嫻告訴記者,宋錦的實用性更高,可以剪裁成服裝、坐墊等。沈之嫻說:“這次APEC領導人的服裝就是典型的宋錦配色,不過制作方加入了創新,配合現代化機器生產,大大提高了宋錦的生產效率。”
提起宋錦,不得不提到錢小萍,這位七十多歲的老人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宋錦織造技藝的傳承人。“錢老師為了保護并推廣宋錦,她付出了很多心血。”沈之嫻介紹,1991年,在錢小萍的努力下,中國第一家絲綢博物館終于在蘇州落成,向人們全面地展示了宋錦的前世今生,同時,她還撰寫了大量的文字資料,這也促使宋錦順利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其實,宋錦的名氣遠不如云錦來的響亮,技藝傳承人也面臨越來越少的困境。”沈之嫻告訴記者,傳統的宋錦需要靠手工織造,而這個過程相對較慢,一天能織出5-6厘米已經是最大極限了,在學習技藝過程中還需要結合理論和藝術,這需要一個漫長的積淀。然而事實是,織造宋錦成本高,耗時長,收益少,為了讓更多人了解宋錦,讓宋錦走入尋常百姓家,也在嘗試更多的創新形式。